我国1960年印制、1962年发行的第三套壹元人民币的图案,是一位风华正茂的女拖拉机手,开着机车驰骋在广袤的田野上,这位女拖拉机手的原型就是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
1947年3月,东北解放初期,梁军毅然离开了家庭,进入了黑龙江省政府在德都县创办的萌芽乡村师范学校,这是一座学生自已参加劳动的半耕半读学校,实行做、学、教合一的教育方针。学校分师范和农业机械两个专业班。1948年3月,萌芽学校为了准备经营校办农场,培养机械耕作人才,决定送梁军和其他两名男学员一起到黑龙江省委在北安县举办的拖拉机训练班,学习拖拉机驾驶和修理,梁军是训练班70多名女学员中唯一的女学员。
她背着行李来到拖拉机训练班,全班70多人,只有她一个女孩子,没有单独的女宿舍,而且宿舍还是一个大通炕。有人逗她说:“开拖拉机是男人的事,你这大傻丫头咋来了?”她把背包往炕旮旯一扔,心里暗暗想:虽然我是女的,但我就不信女孩儿不行,我非得学出个样儿来为妇女争口气。别人都休息了,她还一个人在整理笔记,模拟操作。遇到难题,就是不吃饭也要弄懂才肯罢休。白天她和男同学们一起摸爬滚打在拖拉机,夜晚点着小油灯学习理论知识。渐渐地,男学员们开始对她刮目相看了。他们由疑惑转为钦佩,主动接纳了这个巾帼男儿,主动帮助梁军解决技术疑点。经过两个月的努力,梁军如愿以偿地考上了拖拉机驾驶员。1948年5月,梁军从北安拖拉机训练班毕业后,开着拖拉机同其他22名学员一起回到了萌芽学校,在荒原上开始建设农场,她被称为新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
在隆隆的机车声中,黑土地翻起来,沉睡千年的荒原苏醒了。共和国的拓荒者们,饱尝了开发建设的艰辛。拖拉机行驶在荒原上,晴天时尘土飞扬,雨天泥水四溅,还打滑打误,常常需要人来抠泥刮土。一天下来,驾驶员个个蒙尘带泥,没了人的好模样。梁军作为女同志,更要付出比别的驾驶员更大的代价。由于居住在草甸子上的窝棚里又潮又湿,梁军的身上生满了疹疮,可她舍不得时间回去治疗,疹疮化脓滴血,只能用盐水简单清洗一下。钻心的疼痛折磨得她夜里睡不着觉,可她仍然一声不吭,咬牙坚持着。仅一年的时间,机耕队便开荒3400亩,播种1950亩小麦,收获1.5万多公斤的粮食。
1950年6月3日,德都乡师农场女拖拉机队正式成立。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队,当时共有队员11名,五名驾驶员,五名助手,管理三部机器。以队长梁军的名字命名,被称为梁军女拖拉机队。许多女青年从上海、天津地、内蒙等地慕名而来,加入了这支光荣的队伍。
1952年2月,女队在萌芽学校学习和开荒建场的任务结束了,省委决定梁军女队全部队员分配到查哈阳机械农场,同农场拖拉机队原有的女队员一起,被编入机务大队第二中队,女队队员达到24名。
梁军和女队员们同男队员一样,吃的是没有油的冻萝卜条子、玉米馇子和玉米面,住的是临时搭建的小窝棚,夜间寒冷有的冻坏了手脚,每天工作时间达十五、六个小时。有时夜间还需要作业,就在地里小宿,野狼出没,不敢睡觉,她们就背靠背坐在一起。艰苦的生活磨炼着她们意志,她们豪迈地唱起歌来:“看,我们的拖拉机,牵引着铁犁,耕起了草原万里。我们是生产的动力,开哟,开哟!开遍祖国大地。”对时值妙龄的女孩子来说,最让人难忘的是脏。晴天“冒烟咕咚”,雨天“泥头拐杖”,摇车、擦车、加油、添水,哪儿出了毛病都得“捅咕捅咕”,即使十分小心也要蹭上一身的油来。有时脸上流汗发痒,用手一挠,手上的油就抹到了脸上。
梁军1949年1月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妇女代表大会。1950年9月26日,梁军代表女队出席了全国工农兵劳模大会,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到北京后,她把“女子拖拉机队”在北大荒开荒生产的情况,把萌芽学校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办学,边过去边学习,培养出一批批有用人才的情况,写了一份汇报材料;同时把她们努力生产,为建设新中国积极劳动的雄心壮志写成了决心书,一起寄给了党中央和毛主席。毛主席看后非常满意,在百忙题写了“萌芽学校”的校名。在亲切接见梁军以后,为她题词“生产战线上的模范”。《人民日报》发表了“女子拖拉机队”的汇报和决心书,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1950年9月,梁军当选为省第一届政协委员,全国劳动模范;11月,参加了中国青年赴苏联学习考察代表团。同年出席了省第二届工农兵劳模代表大会,当选为省第一届政协委员。1951年两次被选为省劳动模范,并被命名为省特等劳动模范。1952年8月,她被选送到北京农业机械学校学习,1954—1964年三次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8年,她从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毕业后,分配到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研究所工作,历任哈尔滨市农机处总工程师、副处长等职。
人物感言:我们是新中国的妇女,要有胆量去冲破封建枷锁。男同志能做的事,我们也一定能做好。